12月24日,在上海市經信委、浦東新區科經委指導下,由中國半導體投資聯盟主辦,張江高科、愛集微承辦的“首屆集微汽車半導體生態峰會”在上海正式舉辦。作為本次峰會亮點之一,“分析師大會”分會場吸引了眾多參會嘉賓的目光,會場座無虛席,一份份精彩的產業報告掀起了會議高潮。
其中,普華永道科技產業研究中心副總經理鄭雯隆帶來主題為《全球汽車產業生態系變革與創新》的演講,對全球汽車產業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展望。
鄭雯隆首先分析了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與趨勢。他認為,引領汽車產業發展的三大關鍵因素為法規引導、生態融合和消費行為;四大趨勢則包括智能化、舒適化、電動化、環保化。
具體來看,一是政策將引導汽車產業未來發展。早于2017年4月25日,中國工信部、國發委以及科技部聯合印發了“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內容更加細化了未來十年的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方向,包括力爭經過十年努力,進入汽車強國行列的“一個目標”以及關鍵技術得到重大突破、全產業鏈實現安全可控等“六個細分目標”,并加以量化。這些政策無疑將極大促進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
二是法規強制搭載為汽車產業技術提升主要驅動力。近年來,包括美國、歐盟、日本都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汽車電子相關的政策,促進汽車產業的升級迭代。
三是消費行為的改變。由于消費者出行習慣的轉變,購車僅是眾多出行工具選項之一。網約車已成為消費者新的選擇,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網約車市場,規模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總和。
至于汽車產業發展的四大趨勢,從智能化角度來看,鄭雯隆認為:“決策+感知+聯網方能造就無人駕駛系統。”他繼續分析道,未來,車聯網將朝社群功能發展,車載資通訊安全認證成為顯學。隨著次世代智能行車系統技術的發展,將可以隨時、隨地、在任何裝置上均可上網取得行車消息,同時還能實現建立用路人間協同合作之信息分享社群平臺、Cloud+Big Data搜集行車信息以及V2V商業營運模式成熟等功能。
舒適化方面,鄭雯隆認為,未來汽車將從人機交互界面轉換和車載顯示兩方面打造智能駕駛艙,與此同時,自動駕駛驅動智能座艙系統升級,面板也將朝著OLED進化。分析指出,2020年之后,面板種類將逐步向MiniLED OLED轉變,面板形狀可為任意形狀,同時在分辨率、亮度等均有較大提升。
同時,汽車也向著電動化趨勢發展。“疫情及缺芯影響下,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復蘇力度轉弱,但電動車市場表現仍遠超預期。”鄭雯隆如是指出,“即便是在2021年上半年因多場天災影響車用芯片生產、6月再因馬來西亞因疫情封鎖影響多家封測廠,全年預估減產1000萬輛的情況下,電動車市場因雙積分規定產能獲得優先保障,銷量較2020年大幅增長55.2% 。”
環保方面,依據工信部對燃油排放目標的規定,未來燃油車平均油耗降速增快,且到2020年以后要求實際油耗需與目標油耗相符。為了達到要求,未來的改善路徑將包括生產更多小型車輛、發動機小型化、車身輕量化和采用混合動力技術。因此,鄭雯隆指出:“高強度鋼材、鋁合金、鎂合金、碳纖維材料為輕量化路線發展四大技術。”
接著,鄭雯隆講述了汽車產業生態系統的變革與創新。主要有三方面變化:一是在車聯網與智能駕駛趨勢之下,ICT業者紛紛涌入汽車電子產業鏈。在這過程中,汽車產業生態系統也將產生兩點新的變化包括硬件價值提升驅動汽車電子占整車成本比重提高;以及汽車與ICT產業邊界模糊化,技術共用、人才流通、并購加速。二是電池回收與梯次利用使電池產業鏈形成閉環,上下游垂直整合、合資設廠,大者恒大趨勢明確。三是平臺+生態模式引發科技巨頭搶進第二波造車新勢力,包括蘋果、華為、小米、百度、阿里、HIM等紛紛入局汽車產業。
最后,鄭雯隆總結道,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未來汽車產業將從以產品銷售為主轉變為以服務為主,服務將驅動汽車產業生態系有機融合與創新。可以預期,在這過程中,將產生創新的服務和內容,帶來無限產業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