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公司發布的《2022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研究報告》顯示,隨著互聯車輛的數量不斷增加,伴隨V2X技術的應用,增加了黑客對漏洞利用的入口點。傳統形式的網絡威脅,如勒索軟件,更多針對遠程信息服務、車輛組件和車輛本身的汽車特定威脅,導致針對汽車行業的網絡攻擊數量增加。 ]
從明星林志穎駕駛特斯拉發生車禍,到一輛雷克薩斯LM發生交通事故時車門無法打開,再到近期不時出現的電動車自燃事件,汽車安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
在燃油汽車時代,強大的車身結構設計和完善的主/被動安全配置是構成汽車安全的重要基礎,用戶也習慣于通過C-NCAP或CAISI的碰撞測試來衡量產品的安全,碰撞成績已成為影響部分用戶購買決定的重要因素。
早前,國內曾有多款車型,因碰撞測試出現諸如A柱折斷、評分較低等問題,進而影響終端銷量,有車企研發人士向記者表示,五星碰撞已成為產品設計的基準之一。然而,在智能化和電動化的浪潮之下,碰撞測試已不再能完全代表汽車安全水平,軟件和深度的電氣化讓汽車安全迎來了眾多新挑戰。
J.D. Power中國區汽車產品事業部總經理楊濤表示:“受疫情和芯片等客觀因素影響,中國汽車行業面臨多重壓力。在越發復雜的市場環境下,中國新能源(600617)汽車實現了超預期的高速發展,而逆勢高增長的背后,既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推動,也依托于產品質量的提升。事實上,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購買往往始于顏值,陷于科技,而最終歸于品質,因此各類新能源汽車廠商依然需要重視質量表現,在技術創新和產品品質的雙重加持下,才能為新能源車主持續創造價值。”
電池安全成為“達摩克利斯之劍”
“現在小區地庫里面的純電動汽車越來越多,有的時候我也會想,萬一有一輛車自燃引起連鎖反應,那這個地庫會被燒成什么樣。”一位特斯拉車主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2019年,某小區的特斯拉Model S曾發生過自燃,并殃及周圍多輛豪車。當時,曾有救援人員向記者表示,由于地庫通風不暢,地庫內溫度高達上千度,消防員難以下到地庫,只能往里面灌入大量的水降溫。
2021年以來,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攀升。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6月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已達到27.3%,同比去年6月增長12.7個百分點。油價持續上漲,中央及地方的多層級補貼等因素,讓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新能源汽車。
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銷量和市場滲透率持續提升,外界對于新能源汽車安全性的擔憂并未明顯下降。近期,記者在走訪上海新能源汽車經銷商時,多位銷售向記者表示,電池安全是潛客重點關注的產品點,此外目前仍有不少小區物業以安全為由,拒絕業主安裝充電樁。
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主任瞿國春表示:“動力電池是關鍵環節。”工信部發布的《2022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中顯示,要啟動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安全相關標準修訂工作,進一步提升動力蓄電池熱失控報警和安全防護水平。
國家應急管理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數量為640起,同比上升32%,高于交通工具火災平均(8.8%)增幅,平均每日超7例火災。
從起火原因來看,主要包括電池部件老化、外部碰撞、高溫天氣、電池熱失控、高負荷等。其中,用火用電因素所導致的火災占一半以上,另一大誘因則為外部碰撞起火,而新能源車普遍安裝于底盤的動力電池在磕碰后起火不易察覺,火災起勢快,較難撲滅,危險性高。
“傳統的碰撞五星成績已經比較普及了,即便是蔚來這樣的初創企業,也能在歐洲拿到ENCAP碰撞五星的成績,但是電池安全仍舊是大部分車企需要解決或者完善的難點。”某電池企業研發人員董軍向記者表示,盡管車企使用了很多技術手段提升電池的安全性,但客觀來說,目前的電化學體系尚無法完全杜絕電池事故的可能性,電池包外部的損壞,充放電帶來的析鋰、枝晶等都可能造成風險。
董軍告訴記者,2020年前后,為了提升電池能量密度和電動車續航里程,相當一部分車企開始采用811體系的三元鋰電池電芯,但811電芯穩定性較差;到如今,安全性較好且成本較低的磷酸鐵鋰電池市占率大幅提升;部分車企則不再使用811三元鋰電芯,改換523、622體系的三元鋰電芯,通過CTP、CTC等技術來提升電池包的能量密度。
多家產業鏈相關公司已在電化學體系、電池包工藝、BMS管理等主、被動設置上提升電池安全性。近期有報道稱,寧德時代(300750)、欣旺達(300207)及億緯鋰能(300014)的磷酸錳鐵鋰電池已在今年上半年通過電池中試環節,正在送樣品給車企測試,寧德時代計劃于今年下半年量產該產品。
華金證券研究所分析認為,與三元正極相比,磷酸錳鐵鋰具有橄欖石型結構,充放電時結構更加穩定,比三元有更好的安全性和循環穩定性。
此外,諸如長城、廣汽、上汽通用等企業則在電池包中增加安全冗余。以奧特能平臺為例,上汽通用在電池包內增加氣凝膠、排熱閥等,降低熱失控的可能。
智能安全亟待關注
在中國市場,智能化已經和新能源汽車產生了強關聯。隨之帶來的問題便是,除了動力電池的安全外,智能化所帶來的諸多全新功能,其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監管亟待完善。
在近期林志穎交通事故中,特斯拉隱藏式門把手備受爭議。有報道稱,據施救者回憶,第一時間并不知道怎樣從外部打開車門,如果不是坐在車內的林志穎兒子打開車門,后果不堪設想;今年4月份遼寧亦發生一起特斯拉與其他車輛相撞后的起火事故,在路人施救時,同樣發生隱藏式門把手不能彈出的情況。
有車企研發人員告訴記者,通常來說,隱藏式門把手的安全邏輯和傳統機械門把手一致,在車輛判斷發生事故或出現氣囊點爆等情況下,門把手應當自動解鎖或彈出;但在一部分實際案例中,門把手并沒有彈出。
“早前的汽車是一個以機械結構為主的工業品,隨著技術的發展,汽車和電子的結合越來越緊密,這讓汽車的功能越來越多,使用便利程度也越來越高。但電子產品的可靠性通常是沒辦法和機械結構相比的。”上述研發人員表示。
同時智能網聯使得汽車成為互聯網的一分子,網絡安全也成為汽車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J.D. Power的研報顯示,目前全球市場搭載智能網聯功能的新車滲透率約為45%,預計至2025年可達到接近60%的市場規模。2020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為15%左右,而2025年市場滲透率有望超過75%,高于全球市場平均水平。這意味著,在未來幾年的時間里,中國的智能網聯新車市場將迎來井噴。
此前曾有多位車企研發人員告訴記者,和電腦、手機等傳統移動通信產品相比,如今和網絡產生越來越深聯系的汽車,在網絡安全領域“近乎裸奔”。今年5月,英國一家信息安全公司發文稱,通過藍牙鑰匙系統的漏洞侵入特斯拉車輛,并且在10秒鐘內可以開走車輛;德國的一位研究人員則表示,通過網絡可以控制超過25輛特斯拉的燈光、娛樂等系統。
360公司發布的《2022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研究報告》顯示,隨著互聯車輛的數量不斷增加,伴隨V2X技術(Vehicle to everything,即車對外界的信息交換)的應用,增加了黑客對漏洞利用的入口點。傳統形式的網絡威脅,如勒索軟件,更多針對遠程信息服務、車輛組件和車輛本身的汽車特定威脅,導致針對汽車行業的網絡攻擊數量增加。2020年整車廠、車聯網信息服務提供商等相關產業和平臺的惡意攻擊已達到280余萬次。
J.D. Power調研顯示,超過九成(94.6%)受訪消費者會有傾向性地選擇注重數據安全和保護個人敏感信息的汽車品牌。其中,54.6%的消費者表示“一定會”購買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強的品牌。
360公司創始人周鴻祎曾在兩會上建議,借鑒傳統汽車碰撞測試理念,盡快建立智能網聯汽車“數字空間碰撞測試”機制,強制要求在我國境內銷售的智能網聯汽車都必須通過“數字空間碰撞測試”認證,通過依法合規地對車身網絡、車云網絡、車數網絡、車聯網絡和車企網絡進行滲透測試,發現汽車“云、管、端”全系統數字安全問題,保障汽車出廠安全。
J.D. Power認為,隨著社會對智能網聯汽車關注度的提升,數據安全正成為影響消費者購車決策的重要因子,并成為車企智能化競爭的“分水嶺”。這意味著,未來,那些在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方面有所建樹的車企,將更容易建立起新的競爭優勢,從而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