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資料顯示,這些人形機器人身高在170cm左右,體重約60公斤,可用兩條腿行走,并且能用靈活的雙手來“工作”。同時,它們會“離崗休息”一次,自行走到充電站充電,待電池滿格后再次“滿血復活”走向生產線。
筆者通過多方途徑了解信息,發現部分汽車制造和零部件工廠已正式讓人形機器人“下廠”。據悉,寶馬已在位于美國的工廠汽車制造環節中部署人形機器人,美國寶馬制造公司表示,汽車行業正在迅速發展,機器人的使用可以提高生產力;蔚來汽車人形機器人,目前已經進入制造工廠“實訓”,其具體工作包括門鎖質檢、安全帶檢測、車燈蓋板質檢、貼車標等;梅賽德斯-奔馳在其工廠試用仿人機器人以緩解制造過程中的人員配置問題,根據報道了解,這些機器人已經在該汽車制造商位于匈牙利的工廠試用。
還有不少公司已經布局,根據資料發現,特斯拉、比亞迪、小米、小鵬、華為等多個知名車企都已紛紛涉足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或應用。與此同時,隨著人形機器人的快速發展,行業關注度日趨提升,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和零部件制造工廠走進人形機器人大軍,如:近期,傳統汽零大廠與人形機器人新星合作,Sanctuary AI開發通用人工智能機器人,用于部署在麥格納的制造業務中。還有,汽車零部件龍頭拓普集團拋出大額投資計劃押注機器人賽道,主要針對機器人電驅系統的研發生產及銷售。
總之,人形機器人行業“0-1”的拐點正在逼近,會有更多汽車和零部件頭部企業和人形機器人企業開啟聯合,應用加速落地,從而受益。
國家多舉措助力,人形機器人開始爬坡
目前從整個行業來看,專業人士表示:“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大趨勢已經確定,國外以特斯拉Optimus為代表,規劃2025年小批量量產;國內以優必選為代表,目前已在汽車廠實訓測試,預計工業場景的量產臨近。該機構預計,企業送樣、驗證、定點或產能規劃等舉措均可能成為一輪行情的催化劑。”
總之,人形機器人利好消息不斷,感興趣的人士可繼續關注此賽道。
新合作模式下,
汽車零部件制造廠如何受益